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专业评估信息采集标准
(试行)
2017年9月6日
目录
材料2-1-3专业培养目标及评价机制总结报告(pdf文档,时点) 9
材料2-2-2专业课程体系学分构成(电子表格,近四学年) 11
材料2-2-4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情况(电子表格,近四学年) 14
材料3-2-1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25
材料3-2-3教师主持科研项目(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27
材料4-1-2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33
材料4-1-3教师主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34
材料 5-1-1 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pdf 文档、时点) 38
材料 5-1-2 专业毕业要求及达成度评价方案(pdf 文档、时点) 39
材料 5-2-1 专业自我评估情况(pdf 文档、近四学年) 40
材料 5-3-1 专业改进教学质量(pdf 文档、近四学年) 42
材料6-1-2 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pdf文档、历年) 44
材料6-2-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电子表格、近四学年) 45
材料6-2-2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46
材料6-2-3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47
材料6-2-4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48
材料6-2-5学生申请专利(或科研获奖)(电子表格、近四自然年) 49
材料6-4-1毕业生联系信息及专业认可度(电子表格、历年) 52
附件:四川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级认定管理办法 55
1. 提交文档格式分为电子表格和pdf两种类型。电子表格类型需要下载数据采集模板,并按照模板格式要求填报数据,最后上传到数据采取平台,pdf格式直接上传到数据采集平台;
2. 统计时间分历年、近四自然年、近四学年、当年、时点。
历年:从专业举办至本年度8月31日;
近四自然年:指最近的四个自然年度。本次指2013、2014、2015、2016年度。
近四学年:指最近的四个学年度。本次指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四个学年度,每个学年度从9月1日-次年8月31日;
时点:指当年8月31日,本次指2017年8月31日;
3. 材料具体统计时间参考采集信息的时间标注。除标准中明确要求以“学年”为单位的情况外,其他时间以自然年度进行统计,第一个学年为2013年9月1日-2014年8月31日,以此类推。其中,考虑到第一次评估,为了避免时间过短导致数据采集的偶然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中“近四自然年”是指2013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近一年”指2016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以此类推。
4. 文档中凡涉及“附件及支撑材料”,是指专业认为对该项指标有利的、合理的、真实的支撑材料。除要求必须提供的附件及支撑材料外,如果没有相关的附件及支撑材料,可以不上传。
5. 所有数据及文档由高校保证其真实性,严禁造假和伪造;除上报采集数据外,相关原始材料由提供单位保存备查,供评估专家有疑问时调阅核实。(若经核查发现数据造假,则该指标点得分为0)
6. 所有文档须严格按照格式及字数要求撰写,超过字数限制的文档视为未提交(该指标点得分为0);
7. 所有表格必须严格按照格式要求填写,为了保持表格格式,可以调整字号和行间距,但不得破坏表格格式及跨页;
8. 所有文档的正文建议采用小四、宋体,行间为1.5倍行距;
9. 所有表格文字建议采用五号、宋体,行距为单倍行距;
提交本专业正在使用的最新版本专业培养标准。
专业名称 | 专业英文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制 | 允许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门类 | 设置时间 | 首次招生时间 | 招生方式 | 招生类型 | 专业建设负责人 | 专业建设负责人电话 | 专业建设负责人电子邮箱 | 专业所属院系 | 主干学科 |
(1) 学制指专业设置中规定的学制数,即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基本修业年限,允许修业年限是指学校允许学生在校完成学业的最短及最长年限;
(2) 招生方式指普通招生、艺术类招生;
(3) 招生类型指文科、理科、文理兼招;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专业主干课程或主要专业课程 | 是否精品开放课程 | 网址 |
1 | (链接) |
(1) 专业课程按最近正在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填写,课程可以不覆盖材料3-1-2、材料2-3-2的全部课程;
(2) 专业课指本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和独立实验课(含专业基础课),不包含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3) 专业分方向的,填写所有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同课程只填写一次;
(4) 课程代码按学校实际使用的代码填写;
(5) 课程类别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6) 课程性质指必修、选修、方向必修、方向选修。多个方向都是必修的,课程性质选“必修”, 多个方向都是选修的,课程性质选“选修”;只有某个方向是必修的课程性质选择“方向必修”,只有某个方向是选修的课程性质选择“方向选修”;
(7) 主要专业课指各专业指定的除专业主干课程之外的主要课程,主要专业课程限8门以内;
(8) 精品开放课程指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含慕课)。
(9)
学年 | 入学平均分数 | 第一志愿率 | 报到率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
2016/2017 |
(1)入学平均分数为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得出标准分的平均值。
(2)计算平均分时,不含国家特殊学生(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
(3)入学平均分、第一志愿率、报到率由学校填报,教育厅审核。
学年 | 招生数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及以上 | 国外及港澳台本专业学生数 | 转入人数 | 转出人数 |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
2016/2017 |
(1) 招生数指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
(2) 各年级在校学生数指具有学籍的注册学生数,具体数据以每学年9月30日的数据为准,如2013-2014学年就填写2013年9月30日的学生数;
(3) 五年级及以上学生数指的是往届未毕业学生数(包含留级到下一个年级学生.);
(4) 转专业人数指本学年度转入本专业的学生人数、转出本专业的本科学生人数;
(5) 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指学校接收来中国学习的外籍学生及港、澳、台籍本专业本科学生;
(6) 学生信息须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学籍备案的数据一致。
提交专业定位及确定依据(限800字以内),包括学校简介、专业发展沿革、专业定位及确定的依据等材料,具体参照提纲如下:
一、本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
二、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
三、专业定位
四、确定专业定位的依据
五、附件及支撑材料
提交当前使用的专业建设规划(限3000字以内),内容参照提纲如下:
一、专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1、专业发展基础
2、专业面临问题与挑战
二、任务与举措
1、主要任务
2、主要举措
三、进度及预期成效
1、进度安排
2、预期成效
四、组织与制度保障
1、组织机构
2、制度保障
五、附件及支撑材料
提交专业培养目标及评价机制总结报告(限3000字以内),内容参照提纲如下:
一、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2、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二、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1、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2、培养目标与社会或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关系
三、面向学生、教师、社会的培养目标公开宣传举措
四、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领域、社会竞争优势及预期
五、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1、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制度
2、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制度
3、最近一次的评价结果
六、培养目标修订
1、培养目标修订制度(包括修订周期、修订过程、参与人员以及主要执行人)
2、最近一次修订(包括修订时间、修订内容与理由、参与修订专家及其参与方式和内容)
七、附件及支撑材料
提交近四年使用过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年级 | 总学分数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 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30%) | 实践教学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20%)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
2013级 | |||||
2014级 | |||||
2015级 | |||||
2016级 |
(1)本统计表的数据必须与该年级使用的培养方案一致(据实填写),具体学分以各年级使用的培养方案学分为准;各年级教学过程中若培养方案有所调整,则总学分和各类课程学分应与实际执行情况一致,并加以说明。
(2)若专业设有多个方向的,则各个方向填写一行,如“2012级XXXX方向”、“2012级YYYY方向”。
(3)课程分类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及其《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
(4)本统计表中“实践教学”包括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实验、上机、实习等)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除培养方案中特殊规定外,一般16学时计为1学分。
提交专业课程体系综述报告,内容参照提纲如下:
一、课程体系设置依据(限300字以内)
二、课程体系(限2000字以内)
1、课程体系
2、必修课先后修关系
3、学分要求
4、学生选课的有关规定
三、课程体系修订(限1000字以内)
1、课程体系修订制度与过程(包括修订周期、修订过程、参与人员以及主要执行人)
2、课程体系设置与修订的参与人员身份、参与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3、最近一次课程体系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修订内容与理由、参与修订专家及其参与方式和内容)
四、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 | |||||||
1.1 | 1.2 | …… | 2.1 | 2.2 | …… | …… | …… | …… | ||
第1学期 | 课程1 | |||||||||
…… | ||||||||||
第2学期 | 课程N | |||||||||
…… | ||||||||||
…… | …… |
本表展示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支撑;每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应与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所列教学目标一致;用特定符号标注课程对指标实现的重要程度:关键用★表示,一般用◆表示,辅助用▲表示。
五、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达成度评价(建议1000字以内)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示例(列举3门课程)
六、附件及支撑材料
年度 | 工程图学 基础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子 技术 | 数字逻辑 设计 | 电磁场 | 信号与 系统 | 计算机技 术基础 | 数字信号 处理 | 信息理论 基础 | 通信 原理 | 核心课程 总门数 |
2012/2013 |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1)如果该学年开设了该课程,在表格单元填写“是”,否则填写“否”。
(2)若开设的某门课程知识覆盖了本统计表中的两门课程的内容,则开设的该门课程可算作本统计表中相应的两门课程。
(3)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的课程视为一门课程。
(4)本统计表的数据必须与培养方案一致。
(5)课程内涵及数量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界定。
提供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特色分析,内容包含课程内容概述、课程特色两个部分,其中列举的课程特色不超过3个。以pdf文件上传,参考格式要求如下:
一、《XXXX》课程特色分析(限500字以内)
1、课程内容概述
2、课程特色(列举不超过3个特色)
二、《XXXX》课程特色分析(限500字以内)
1、课程内容概述
2、课程特色(列举不超过3个特色)
三、《XXXX》课程特色分析(限500字以内)
1、课程内容概述
2、课程特色(列举不超过3个特色)
四、支撑材料
课程教学大纲。
提交优质课程建设情况总结报告(限2000字以内),内容参照提纲如下:
一、优质课程保障制度
列举学校、学院、专业对优质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在附件中给出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内容(如果对课程建设有经费支持,则须加以备注说明)。
二、优质课程建设成效
1、精品视频公开课(须提供网络访问连接)
2、精品资源共享课(须提供网络访问连接)
3、慕课(须提供网络访问连接)
4、其他优质课程
三、优质课程应用情况及效果
1、优质课程所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2、优质课程应用效果及证明
四、附件及支撑材料
学校、学院、专业对优质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
提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描述(限2000字以内),以pdf文档上传,内容要求如下: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依据
二、实践教学构成
三、本专业的实验课
四、实践教学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实验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 | |||||||
1.1 | 1.2 | …… | 2.1 | 2.2 | …… | …… | …… | …… | ||
第1学期 | 实验课程1 | |||||||||
…… | ||||||||||
第2学期 | 实验课程N | |||||||||
…… | ||||||||||
…… | …… |
本表展示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支撑;每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应与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所列教学目标一致;用特定符号标注课程对指标实现的重要程度:关键用★表示,一般用◆表示,辅助用▲表示。实验课程既包括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也包括含课程实验的课程。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五、附件及支撑材料
主要实验课程的实验大纲。
学年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实验项目名称 | 学时数 | 类型 | 是否开出 |
(1)按近四学年实际开设情况填写,每个实验项目填写一行。
(2)实验项目类型指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
(3)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与“材料0-3 专业课信息”一致。
学年 | 国际学生数 | 海外学习交流学生数 | 授课外籍教师人数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
2016/2017 |
(1)国际学生数指国外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
(2)海外学习交流学生数指本专业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的学生人数。
(3)授课外籍教师人数指外籍教师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人数,不含公共外语课程。
(4)本表如没有信息可填,均填写“0”上传。
序号 | 工号 | 姓名 | 证件 类型 | 证件 号码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学历 | 最高 学位 | 到本专业任教时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师 类别 | 是否有行业经历 | 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或进修 | 人才入选情况 | |
类别 | 获得 年份 | ||||||||||||||
1 |
(1) 专业教师指从事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包含专职授课教师、科研行政系列兼课教师以及外聘教师;
(2) 工号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编号;
(3) 证件类型包含身份证、护照。本国教师填写身份证号码,外籍教师证件号码填写护照号;
(4) 最高学位分为博士、硕士、学士和无学位;
(5) 专业技术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他正高级、其他副高级、其他中级、其他初级、未评级;
(6) 教师类别分为专任教师、外聘教师和其他教师。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主要专职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不能包含学校行政人员;外聘教师指外聘的国内及外籍非本校教师;其他教师指从事行政、科研系列或者其他专业教师兼授专业课程的教师。
(7) 行业经历指在校的专业教师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参加本年度专业评估的不同专业行业经历内涵可能不同,具体见参评专业指标体系);
(8) 参加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①曾接受相关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②曾与相关行业合作开展过科研项目(参加本年度专业综合评价的不同专业培训的内涵可能不同,具体请参见各参评专业指标体系);
(9) 中青年教师指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教师;
(10) 高层次教师指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支持计划”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及省级学科评议组成员、973首席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人层次)、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国家及省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及省优秀教师、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及其他各项人才计划专家、四川省学术与科学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千人计划、IEEE和ACM Fellow、全国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含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指委);
(11) 属于多个类型的人才入选情况,选择级别最高的填写,同级任选一个填写;
(12) 计算生师比时,外聘教师算一半,属于“其他教师”类别的不算;
(13) 专任教师只能属于一个专业,专业评估时准备材料备查。
学年 | 工号 | 教师姓名 | 课程代码 | 主讲课程 | 本人承担实际学时 |
(1) 教师授课指本专业教师(含专任教师、其他教师和外聘教师)讲授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2) 填报任课学年为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学年,专业按各版本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含集中性实践环节;
(3) 材料3-1-1中出现的教师,本表中的工号、教师姓名应与其一致;
(4) 材料0-3中出现的课程和本表中均出现的课程,课程代码、主讲课程应一致;
(5) 对于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同一门课程上多头的情况,“本人承担实际学时”按教师授课实际学时累加后填报。
姓名 | 证件号码 | 工作介绍(限500字以内) |
(1) 工作介绍以pdf文件上传。
工号 | 姓名 | 进修项目名称 | 进修去向 | 进修类型 | 进修天数 |
(1) 进修去向分为境内和境外;
(2) 进修类型分为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其他进修。如选其他进修,一定要填写进修项目名称
(3) 一名教师多次进修,每次进修填写一行;
(4) 本次填报日期从2014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
(5) 如无进修信息,在工号栏填写“无”,国别和进修类型任选,进修天数填“0”,然后上传。
序号 | 论文名称 |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工号 |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姓名 | 发表核心期刊 | 发表时间 | 收录情况 | 他引次数 |
1 | |||||||
2 |
(1) 论文指本专业专任教师以本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同一篇论文只填一次,不重复填写;
(2) 收录情况指论文被SCI、SSCI、A&HCI、EI、ISTP等收录情况;
(3)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4) 国外学术论文以“Web of Science库(含扩展库)”中的“他引次数”为准;
(5) 国内学术论文“他引次数”以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CSSCI与CSCD源期刊并集库(含扩展库)中的“他引次数”为准,自引不计在内;
(6) 参加本年度专业评估的专业发表核心期刊的范围和具体要求请参见各参评专业指标体系;
(7) 填写近四个自然年的情况且不超过20篇。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工号 | 获奖人姓名 | 完成单位 排名 | 获奖人 排名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获奖证书编号 |
1 | 勾选 | 勾选 | |||||||
2 | 勾选 | 勾选 |
(1) 本表只填写专任教师取得科研奖励;
(2) 获奖人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3) 获奖类别指以第一署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省政府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等(参加本年度专业评估的不同专业获奖类别以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准);
(4) 获奖等级指特等、一等、二等、三等;
(5) 本表如果无内容可填,请在“成果名称”中填写“无”,完成单位排名、获奖人排名填写“0”,获奖类别和获奖等级任选,最后上传。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工号 | 主持人 姓名 | 项目性质 | 纵向项目 类别 | 项目经费 | 立项时间 | 立项编号 | 结题验收或鉴定时间 |
1 | 勾选 | 勾选 | |||||||
2 | 勾选 | 勾选 |
(1) 项目指本专业专任教师为主持人的科研项目;
(2) 主持人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3) 项目性质指纵向、横向项目;
(4) 纵向项目类别包括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国家级课题(科技部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国防/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立项、省自科科学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参加本年度专业综合评价的不同专业科研项目统计范围以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准);
(5) 年度到款超过200万的横向课题视为省级项目;
(6) 项目经费按合同经费额填写;
(7) 如未结题或验收,填写“未结题验收”;
(8) 如无项目填报,在项目名称栏目中填“无”,项目经费、立项实践填“0”,项目性质、纵向项目类别任选,最后上传。
序号 |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名称 | 台套数 | 单价(元) | 专业对设备的使用比例(%) | 采购年度 |
1 | |||||
2 |
(1) 仅指专业教学需要使用的教学实验仪器(含软件);
(2)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指单价1000元以上的本专业使用的设备;
(3) 专业对设备的使用比例是指一个设备被多个专业共享时,该设备用于本专业学年课程教学学时占该设备学年总课时的比例,该比例可以通过上学年各专业实际使用情况测算得出;
(4) 台套数和单价均不填写单位。专业对设备的使用比例只填写数字,不加 %,如其值是75%,则只填75。
序号 | 基地名称 | 建立时间 | 地址 | 依托企业(单位) | 实习学生人次数 | 每次可接纳学生数 | |||
2013/2014学年 | 2014/2015学年 | 2015/2016学年 | 2016/2017学年 | ||||||
1 | |||||||||
2 |
(1)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指有协议的实习实践基地;
(2) 建立时间指签订协议并正式接收学生的时间;
(3) 1人次指1名学生在该实习基地完成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完整实习环节。
年度 | 纸质图书册数量(册) | 电子图书数量(张) |
(1) 图书资料(含学校与院、系)是指供本专业教学、科研使用的图书、资料;
(2) 电子图书指以CD、VCD、DVD光盘等介质数字化存储的本专业的图文、音像资料;
(3) 年度增量数据认定为新购图书数量。
序号 | 电子图书资料源名称 | 电子图书资料源网址 |
1 | 超星电子书(示例1) | http://202.118.8.4/dianzhiziyuan/dianzizhiyuan3.html |
2 | 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示例2) | http://202.118.8.4/dianzhiziyuan/dianzizhiyuan2.html |
(1) 电子图书资料源(含学校与院、系)是指供本专业教学、科研使用的,由资源提供方完成更新的,可全文下载的电子图书资源平台。
请列举3门以本专业必修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案例,每门课1000字以内,以PDF文档上传,格式要求如下:
一、《XXXX》课程教学改革示例(限1000字)
1、课程内容简介
2、课程改革简介
3、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二、《XXXX》课程教学改革示例(限1000字)
1、课程内容简介
2、课程改革简介
3、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三、《XXXX》课程教学改革示例(限1000字)
1、课程内容简介
2、课程改革简介
3、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序号 | 论文名称 | 第一作者工号 | 第一作者姓名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期刊级别 |
1 | 勾选 | |||||
2 | 勾选 |
(1)论文指以本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且本专业专任教师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教研论文;
(2)教研论文是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发表当年适用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或被CPCI-S、CPCI-SSH、EI或SCIE收录的文献,或发表在国内公认的公开发行教育期刊。
(3)第一作者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4)如无论文,在论文名称栏填写“无”提交。
序号 | 课题名称 | 主持人工号 | 主持人姓名 | 项目类别 | 项目级别 | 项目经费(万元) | 立项编号或批准文号 | 立项时间 | 结题验收或鉴定时间 |
1 | 勾选 | 勾选 | |||||||
2 | 勾选 | 勾选 |
(1) 项目指本专业专任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和校级及以上教研项目;
(2) 项目类别指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教学研究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 项目级别指国家级(教育部)、省级、校级(限填6项);
(4) 最高排名指本专业教师在项目中的最高排名;
(5) 最高排名人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6) 如无项目,在项目名称栏填写“无”,最高排名填写“0”,项目类别、项目级别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获奖成果名称 | 获奖人工号 | 获奖人姓名 | 获奖人最高排名 | 完成单位排名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获奖证书编号 |
1 | 勾选 | 勾选 | |||||||
2 | 勾选 | 勾选 |
(1) 获奖人只填本专业专任教师中排名最高的获奖人,获奖人最高排名指本专业专任教师在该成果获奖人中的最高排名;
(2) 获奖人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3) 获奖类别指的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
(4) 如无成果,在获奖成果名称栏填写“无”,获奖人最高排名、完成单位排名填写“0”,获奖类别、获奖等级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获奖名称 | 获奖人工号 | 获奖人姓名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获奖证书编号 |
1 | |||||||
2 |
(1)教学类奖励包括省级及以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或由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及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指委组织的其它教学类比赛奖项;
(2)获奖人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3)获奖等级包含一等、二等、三等奖,优秀奖不计算在内;
(4)如无获奖,在获奖名称栏填写“无”,获奖类别、获奖等级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编工号 | 主编姓名 | 主编排序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教材入选情况 | 入选时间 |
1 | 勾选 | |||||||
2 | 勾选 |
(1) 本专业专任教师主编的公开出版的本专业教材;
(2) 主编工号、姓名与材料3-1-1一致;
(3) 主编排序指在多名主编中的排序(可取本专业教师最高排名计算,排名第5及以后的主编不作统计);
(4) 教材入选情况指教材入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四川省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四川省精品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或由四川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认定的出版社的教材可视为省级规划教材,其他正式公开出版的教材视作其他教材;
(5) 如主编教材,在教材名称栏填写“无”,主编排序填“0”,教材入选情况任选,然后上传。
提交专业所在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或各教学环节规范,并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清单及引用、使用说明(限 2000 字以内)。以 pdf 文档上传,参照内容和格式如下:
一、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
以列表方式罗列专业所在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或各教学环节规范。
二、质量标准(或规范)对毕业要求达成的保障案例分析
提供两个案例说明这些质量标准或规范如何保证某项毕业要求达成的。
1、案例 1(限 500 字)
2、案例 2(限 500 字)
三、附录及支撑材料
教学质量标准或各教学环节规范。
提交专业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的方式及方案。以 pdf 文档上传,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一、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限 1000 字以内)
1、培养目标
2、毕业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二、本专业的毕业要求(限 1500 字以内)
以列表方式罗列本专业的毕业要求。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培养目标 1 | 培养目标 2 | 培养目标 3 | …… | |
毕业要求 1 | ||||
毕业要求 2 | ||||
…… |
四、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方法和机制
毕业要求 | 相关教学活动 | 评价方式及内容 | 达成度评价周期 | 最近一次评价结果文档索引(备查) |
毕业要求 1 | ||||
毕业要求 2 | ||||
…… |
这里的教学活动必须是有学分并对所有参与的学生有明确考核结果的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如果对应于一个毕业要求的教学活动不至一项,则分别列出,并列出各活动的相对权重。
五、近四年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及分析(限 1000 字以内)
六、附录及支撑材料
提交学校近四学年校内开展专业评估的文件、记录及结论。以 pdf 文档上传,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一、专业基本情况(限 500 字以内)
二、本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限 500 字以内)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限 1000 字以内)
四、质量保障体系简介(限 500 字以内)
五、学生学习效果简介(限 500 字以内)
六、特色与发展(限 500 字以内)
七、问题与对策(限 1000 字以内)
八、附录及支撑材料
提交学生、同行教师、专家等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渠道、方式和近四学年评价情况。以 pdf 文档上传,参照内容和格式如下:
一、学生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制度与机制(限 500 字)
1、制度与机制简介
2、评价渠道与方式
序号 | 渠道名称 | 评价方式 | 评价时间 | 备注 |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制度与机制(限 500 字)
1、制度与机制简介
2、评价渠道与方式
序号 | 渠道名称 | 评价方式 | 评价时间 | 备注 |
三、专家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制度与机制(限 500 字)
1、制度与机制简介
2、评价渠道与方式
序号 | 渠道名称 | 评价方式 | 评价时间 | 备注 |
四、附录及支撑材料
提交近四年学生、同行教师、专家等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统计与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清单及引用、使用说明。
提交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情况报告。以 pdf 文档上传,参照内容和格式如下:
一、专业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限 1000 字)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架构
2、主要环节的质量要求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与考核责任者 | 考核基于的基本数据 | 考核周期、结果与相应的改进措施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限 500 字)
三、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限 500 字)
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限 500 字)
五、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限 500 字)
六、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限 500 字)
七、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示例(限 900 字,每个示例不超过 300 字)
1、列举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考核结果用于改进的措施及效果。
2、列举毕业生反馈中哪些信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列举社会评价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修订,以及对目标达成度提升所发挥的作用
八、附录及支撑材料
学年 | 当届学生总数 | 毕业证发放数 | 学位证发放数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
2016/2017 |
(1) 统计时间截止到每个学年度的8月31日;
(2) 当届学生数包含往届学生在本年度毕业的学生数。
序号 | 学生姓名 | 出生年月 | 性别 | 进入本专业学习时间 | 简介 |
1 | |||||
2 | |||||
3 | |||||
4 | |||||
5 |
(1) 每人简介限300字以内,需填写学生的出生年月、本专业入学时间
(2) 着重说明优秀在校生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突出程度。按表格形式填报。
序号 | 项目名称 | 级别 | 学年 | 本专业参加 学生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姓名 |
1 | 勾选 | |||||
2 | 勾选 |
(1) 项目名称指本专业本科生参加的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名称;
(2) 级别指国家级、省级、校级;
(3) 每个学生填写一行。例如一个项目中有5位学生,本专业有4名学生参与,就填写4行;
(4) 如无项目,在 项目名称 栏填写“无”,级别、学年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年度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项目负责人 | 本专业参加学生姓名 | 学号 |
1 | ||||||
2 |
(1) 科研项目指本专业本科生参加的各类国家、省部、以及学校科技管理部门科研考核统计的其他项目;
(2) 项目负责人指该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专业教师);
(3) 其中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是指在申报书、任务书、验收书、发表的论文或专利等正式文档中有名字的学生;
(4) 如无项目,在项目名称栏填写“无”,然后上传。
序号 | 竞赛名称 | 最高排名获奖学生 | 学号 | 最高排名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1 | |||||||
2 |
(1) 最高排名指本专业获奖学生在获奖者中的最高排名名次(一项竞赛有多位获奖者的,只按最高排名学生填写一条记录);
(2) 获奖类别指国家级、省级,国际级竞赛等同于国家级,全国性行业协会主办赛事等同省级;
(3) 获奖等级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冠军(金奖)等同于一等奖,亚军(银奖)等同于二等奖,季军(铜奖)等同于三等奖。如冠亚季军、金银铜奖从一等奖获得者中决出,则按一等奖计算;
(4) 具体认可的学科竞赛范围见附件;
(5) 如无奖励,在 竞赛名称 栏填写“无”, 最高排名填“0”, 获奖类别、获奖等级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论文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学生作者 | 学号 | 最高排名 |
1 | ||||||
2 |
(1) 论文指本专业本科生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 最高排名指本专业学生在论文作者中的最高排名;
(3) 论文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及以上,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或IEEE、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举办的知名学术会议的论文;
(4) 如无论文,在 论文名称 栏填写“无”, 最高排名填“0”,期刊等级任选,然后上传。
序号 | 专利或成果名称 | 专利或奖励类别 | 受理时间 | 批准时间 | 学生发明人 | 学号 | 最高排名 |
1 | 勾选 | ||||||
2 | 勾选 |
(1) 专利或奖励类别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科研成果奖;
(2) 学生发明人为申请专利的本专业本科生;
(3) 最高排名指本专业学生在专利所有权人中的最高排名;
(4) 如无专利,在专利名称栏填写“无”,最高排名填“0”,专利类别任选,然后上传。
学年 | 就业学生总数 | 政府机构 | 事业单位 | 企业 | 部队 | 灵活就业 | 出国 | 升学 | 参加国家地方 项目就业 | 其他 |
2013/2014 | ||||||||||
2014/2015 | ||||||||||
2015/2016 | ||||||||||
2016/2017 |
(1) 就业学生总数指初次就业人数,指除本表所列情况外,还包括已经领取就业报到证、定向委培回原单位、师范类院校回来源地、自主创业等毕业学生的总人数;统计时间截止到每个学年度的8月31日;
(2) 灵活就业: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学生人数;
(3)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指参加国家或地方支边、支农、支教、支医、支援西部、扶贫等项目的毕业生人数;
(4) 其他:指自己创造就业岗位、自营职业及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或单位、从事独立工作的毕业学生人数;
(5) 以上类别不重复统计,声明不就业的毕业生属于未就业,不计入就业总数中;
(6) 如无毕业生,均填写0提交。
姓名 | 出生年月 | 进入本专业学习时间 | 毕业时间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现工作单位 | 简介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1) 校友指77级以后的本专业本科生(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曾用过的专业名,如应用电子技术等),每人简介限500字以内;
(2) 着重说明优秀校友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与本专业紧密衔接的相关产业的贡献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3) 按以上表格填报,以一个pdf文件上传。
序号 | 姓名 | 进入本专业 学习时间 | 毕业时间 | 现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专业认可度 (满分100) |
1 | |||||||||
2 | |||||||||
3 | |||||||||
4 | |||||||||
5 | |||||||||
… | |||||||||
… | |||||||||
(1) 姓名、进入本专业学习时间、毕业时间、电子邮件为必填项,其余为选填项;
(2) 系统可以补充导入新数据,多次导入时,前面数据不删除;
(3) 本表上传并在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后,由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向毕业生发放问卷,学校需要跟踪调查进度。
序号 | 企业名称(性质) | 员工人数 | 所属行业及地区 | 联系人 | 行政职务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专业认可度 (满分100) |
1 | ||||||||
2 | ||||||||
3 | ||||||||
4 | ||||||||
5 | ||||||||
… | ||||||||
… | ||||||||
(1) 企业性质为国企、民企、外资、其他;
(2) 系统可以补充导入新数据,多次导入时,前面数据不删除;
围绕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1200字以内),由该专业提供不超过4个案例,说明该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专业特色(限1200字以内) | |
1、专业特色简介(限300字以内) 围绕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简述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 | |
2、案例描述(每个案例限300字以内) | |
案例1 | 名称 |
内容 | |
案例2 | 名称 |
内容 | |
案例3 | 名称 |
内容 | |
案例4 | 名称 |
内容 |
一、获奖等级的认定
1、获奖等级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冠军(金奖)等同于一等奖,亚军(银奖)等同于二等奖,季军(铜奖)等同于三等奖。
3、如冠亚季军、金银铜奖从一等奖获得者中决出,则按一等奖计算。
4、同一作品多次获奖按最高获奖等级计算,不重复计算。
5、对于没有印章的教指委,获奖证书加盖了教指委代章单位校章的予以认定,加盖组委会等印章的不予认定。
6、由国家有关部委、教育厅、行业协会、IT企业等组织的竞赛,如果证书上加盖了对应单位的印章予以认定,未加盖对应印章不予认定。
二、 获奖类别的认定
1、获奖类别指国家级、省级,国际级竞赛等同于国家级。
2、全国性行业协会主办赛事算省级。
3、以下科技竞赛认定为国家级:
(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2)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3)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4) 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5)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6)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7)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8) 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9)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0)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11) 获奖证书上加盖教指委、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中国共青团团中央等单位公章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12) 其他经四川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4、以下科技竞赛认定为省级
(1) 各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2) 全国电子信息类行业协会、计算机类行业协会、电子学会主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
(3) 各省级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行业协会、电子学会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4) 由国内外著名IT企业举办、超过5届(含5届)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5) 其他经四川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的大学生科技竞赛。